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在乾陵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有两组石人群像,西侧32尊,东侧29尊,这61尊石像与真人身高相仿,装束却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领紧袖的,有披发左衽的,但全部双足并立,两手前拱,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默默地守护着陵园。关于他们,历来说法众多,还有许多没有解开的谜团,期待着关注历史的人们共同探寻。
他们的头去了哪里?真是被八国联军锯掉了吗?
乾陵61石像
(资料图)
乾陵61石像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即是他们的头不知去向。对此,有一种民间传说是,八国联军侵华时,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所以把石人的头砍掉了。但是,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带光绪、后妃及大臣约千人仓皇出逃。10月26日到达西安安府。慈禧这次出逃到西安直至1901年10月6日才离开,八国联军如果进攻到这一带,慈禧恐怕早就跑得没影子了。事实也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根本没有到达此处。
另外一种说法也与外国人有关,但时间被提前到了明末初期。即是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
但是,一个"外国人"怎么能把中国的石像说毁就毁了呢?于是,这个"聪明"的外国人想了个主意,每天晚上到乾陵附近的庄稼地里践踏粮食,第二天就煽风点火地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说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当地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
这种"神化"的传说当然是没有直接证据的,也是不可信的。考古学家认为,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天灾,可能毁于1555年1月23日发生在陕西华县一带的关中大地震,因为这次地震震级高达8-11级,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这种"分析"出来的,虽然很"科学",但仍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
于是,便有了"后世人为毁坏说",这种说法虽然比较笼络,但却没法让人不相信。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的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曾到过乾陵,并留下了"番王严似立层层,天马排行势预腾"的诗句,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句子。这就是说,明初乾陵61石像还是基本完好的,但到明未遭到了破坏,石像倒了,头也被在此之前或者之后弄没了。
有没有人见过他们呢?长得什么样?
武则天
这么多的石像头不翼而飞,除了神秘之外,让人感觉多少在心里有些空落落的。有没有人见过他们呢?什么样的?回答是肯定的。
1971年秋末的一天,陕西省乾县瓜婆岭村的两位村民和往常一样没什么区别地在田间劳作,他们没有想到,在那一天里,他们会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在劳动中,其中一位村民的锄头突然碰到了地下一块坚硬的东西。起初,这位村民以为是埋在地下的不过是一块平常的石头,出现在农田里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当他再次挥动锄头,石头却又一次碰着了他的锄头。
直觉告诉这位村民,地下的这块石头可能不是一般的石头。于是,他挖开了周围的泥土,发现这石头竟是一颗雕刻精美的石刻头像。
石刻头像为什么会出现在田间地头?两个农民立即想到了他们身后的乾陵。因为他们不能确定,所以将石刻头像送到县里了的文管会,想要从哪里得到一个"正确答案"。
接待两位农民的是文管会的一位干部,石刻头像让这位干部立即兴奋起来,并因此联想到了乾陵中的61座无头石像。随后,三人一起来到了乾陵,并将头像与无头石像一一对接。很快,他们便发现了这颗头像的"主人",它不仅属于乾陵,且与乾陵西边的32尊石像最后一排一座石像颈部的断痕吻合!
就这样,乾陵中的61座无头石像终于有了一个"有生命"的,两位村民与文管会的那位干部为此激动不已,是他们"对接"了石像的历史,复活了第一个无头石像。
这之后不久,又有人在乾陵附近又找到一尊梳着13条辫子的石人头像,这尊头像后来成为乾陵61座无头石像脸部最为完整的石人头像。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一个突厥人的头像,它眼睛眯缝、鼻子扁平、胡须稀少……神似草原石人,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骑马打猎、住帐篷吃烤肉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
他们是谁?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唐高宗
面对六十一蕃臣像,许多人认为他们是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外国首领或客使,于是惊呼他们是"外国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些像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蕃臣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藩屏之臣。《韩非子·孤愤》:"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藩屏之臣即是卫国的重臣,乾陵前的六十一蕃臣当然是指为唐朝守卫边疆的大臣。所以,仅从定义上看来,我们今天就没有必要说他们是外国人。
石像是武则天刻立的已经归顺唐朝任各种官职的原少数民族酋长像,在这一点上专家也给出了答案。但它们不是武则天一人刻立的,张鸿杰《乾陵"六十一蕃臣像"考述》:"对乾陵六十一蕃臣像刻立的缘由的正确解释应是,唐中宗仿效高宗为"阐扬先帝徽烈"在昭陵刻立蕃酋石像的做法,于景龙初(707~708)在乾陵立蕃臣石像,其目的同样为了阐扬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徽烈"。"
从地域分布上看,都在唐的西部和北部,没有东北部。因此,专家们就此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一、百济王扶余隆、高丽王高藏、新罗王金法敏、高丽国大莫离支泉男生四人应在61石像之中;二、唐朝的突厥酋长缺名甚多,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也应该在其中;三、乾陵61石像同昭陵石像有承袭关系的,但昭陵石像有的一些人在乾陵61石像中却没有,如麹智湛、伏阇雄、慕容宣超、龙嫩突等人也应该在其中(张鸿杰《乾陵"六十一蕃臣像"考述》)。
如此一来,乾陵61石像均是有名有姓的中国人。(文/路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欢迎关注作者更多原创文章!
壁画中国少数民族
然而,他们具体是谁呢?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让人纠结的问题。
据载,61尊石像的每尊背部,都曾镌有该像名衔,但随着日月流逝,文字逐渐缺损。宋元祐年间,宗正寺主簿、武功人游师雄将所有名衔分刻四碑,以图永存。到元时,四碑只剩三碑,而且碑上文字也多缺损。元人李好文将这三碑能看清的文字录于《长安图志》中,共得39名。后来经过清代金石家叶奕苞,当今史学家及考古工作者岑仲勉、马驰等从不同侧面研究考证,将《长安图志》中的像名考证为36人。这些人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可以对上号的。
他们中包括来自唐安北都护府的回纥诸部都督,来自安西都护府葱岭以东各国首领、都督,来自北庭大都护府属下的西突厥及吐谷浑诸都督。从这36人的官衔来看,真正的客使及侨居长安的外宾不过五、六人,其余全是唐王朝属下的各族官员或质宿京师的诸属国国王、王子,其中有很多是唐朝的将军,同时受命兼任唐边疆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蕃臣的品级几乎都在三品以上,一品官也不在少数。从边境各族首领接受唐中央王朝的敕封、任命并得到唐朝廷如此高的官爵俸禄来看,他们是唐朝统治阶级的一部分。通过这些石像身份的确认,说明了唐王朝统治阶级具有多民族成分的特点,以及唐王朝疆域的广大。
关键词: